今天是:

心理学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课堂 >> 心理学知识 >> 正文

防止信息过度暴露,警惕心理应激反应

编辑: 心理健康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8-15   来源:心理健康中心   刘杏芝

近期,疫情的蔓延再一次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的计划又变成了“等疫情结束后”。在抗疫的这一年多里,尽管我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可是每当疫情来临,我们仍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担忧、恐惧、愤怒等情绪。注意,这些可能是心理应激反应哦!

替代性创伤

简单来说,就是指灾难并不直接和我们发生关联,但是由于过度暴露在负面的信息之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到了替代性的创伤。以河南暴雨为例,冲上热搜的当天晚上,社交平台出现了数以万计的求助信息,我们看到了房屋被淹、地铁倒灌、医院停电等揪心的画面,在屏幕这头的我们,除了帮忙转发之外,好像什么都做不了。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从而引发失眠多梦、心跳加快、肠胃不适等生理症状。

疑病

疑病则表现为对自己的身体感觉特别敏感。以疫情为例,即便我们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没有接触过确诊患者,可能我们也会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怀疑自己是否生病,尤其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身体感觉的时候。当前形势下,我们关注这些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然而,疑病状态下,我们会放大身体的不适感,注意力过度聚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调节策略

1、正常化

事实上,对于任何人来说,上述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仅仅是普通群众,志愿者、医护人员、甚至心理咨询师,都有可能出现。认知学派的观点认为,情绪不是由发生的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个事件的想法、认识和态度决定的。因此,虽然现实的情况往往让我们猝不及防,但应对的方式却可以由我们自主选择。

2、减少接触

如果感觉不适,尽可能减少接触或主动隔离有关的负面信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利性是一把双刃剑。部分媒体或个人为了吸引关注常常采用故意夸张或断章取义的表达,这会诱发我们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身心反应,让我们反复回想、不堪重负。因此,如果需要获取信息,尽量选择官方的、权威的渠道,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3、自我照顾

我们的能量是守恒的,用在自我消耗上的多了,那么用在自我照顾上的就少了。因此,调动积极资源、保持规律作息、加强身体锻炼、适当休闲娱乐,做好我们当下能做的每一件小事,就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调节身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秩序。当然,加强和亲朋好友的联络,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样能够提高我们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