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心理学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课堂 >> 心理学知识 >> 正文

奖励有激励作用吗?

编辑: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发布日期: 2015-12-10   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元,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角。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5角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角。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1角,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一、心理点评
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由此产生的驱动力推动人行为。内在动机对维持行为的持久性具有重要作用。与此相反,外在动机是指外在的表扬或奖励等促使人做出行动。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在动机“为得到奖励而玩”,削弱了孩子玩耍的内在动机,而他控制着奖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改变了孩子们的嬉闹行为。
这个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到100分,就奖励你100元”、“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部手机”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二、教育启示
心理学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奖励包含两种影响内在动机的因素———控制和信息。控制因素指个体是否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奖励所控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受奖励所控制,则内在动机下降;信息因素则让个体知道自己行为的成败,主要包括奖励所传递出来的关于个体胜任力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从淡化奖励的控制因素以及增强个体的胜任感两方面来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精神奖励包括表扬、鼓励、嘉奖等。物质奖励包括奖金、奖品等。精神奖励能激发人的进取心,增强内在动机,此外也可以适度给予物质奖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努力学习考高分是因为自己本身想要学得更好,是一种自主选择,奖学金等物质奖励不是控制而是一种反馈,那么内在学习动机不会降低甚至可能增强。
2、奖励时要进行积极的反馈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要提供明确、具体、及时的反馈,传递出关于胜任力的信息,如学习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在学习动机。
3、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意义并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学习、专业实践、经验交流等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体验一份快乐,收获一份乐趣。